中俄法律网--专业创造价值
我想去旅游 体验俄罗斯民俗风情 旅游
诉讼与仲裁
当前位置: 中文版诉讼与仲裁实践与案例

中俄区域法律合作的破冰之旅


作者:王本胜 王茵   来自:牡丹江日报   点击数:   编辑时间:2008-11-27 18:08:05
本报讯1月15日,对于绥芬河安吉•阿吉进出口经济贸易公司来说,有些非比寻常。因为,他们诉俄纳霍得卡某管理委员会的法律文书,这一天终于送达了。这意味着中俄边贸法律合作的“破冰”之旅已经启程。而在此前,这纸薄薄诉状足足“行走”了两年多。

以往,送达一份涉外法律文件,要经从口岸基层法院-省院外事办-国家最高法院外事局-国家司法部-国家外交部-俄罗斯外交部-俄罗斯国家最高法院-省、地区法院-州法院(中国对岸基层法院),反之,俄罗斯起诉中方的法律文书也是如此路径。如此漫长的“旅行”短则一年、长则两年。耗费时间且不论,关键是一些有时效性的法律文件到达时早过了诉讼期,给诉讼者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有关资料表明,中俄边境贸易纠纷大幅攀升,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到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我省20多个口岸,一年间就发生纠纷3000余起,涉及金额超过16亿美元。因中俄两国的信息不对称、国情迥异、法律不兼容,使得这跨国官司一旦打起来,不仅劳神费力,而且最终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在俄罗斯投资赔钱还打不赢官司是姜先生永远的痛。1999年前后,他在俄罗斯买地建厂加工铝锭。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但因他没弄清俄罗斯相关部门及有关法律,厂子不仅一天都没开工,而且还欠了不少外债,当初承诺没问题的俄罗斯生意伙伴也没了踪影。他有心打跨国官司,但语言不通、法律摸不着门,他起诉后又撤诉了。类似姜先生这样吃不懂俄罗斯法律哑巴亏的案例不在少数。

为此,从2007年初,牡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绥芬河、东宁两地的人民法院,派专人对中俄边境贸易纠纷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走访绥芬河、东宁两地行政主管部门、30余家边贸公司、40多家服装批发业户,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如何更好地保护中俄两国边贸经营者合法权益,使司法流程更通畅些呢?一次中俄法院高层人士会晤,让这件事情有了转机。

2007年11月11日,中俄两国第一次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进行了会谈,并就边境区域在司法协助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上,双方共同商定,两国的法律文书送达时,可采取两条路一起走的方式:一条路是仍走正常的司法程序,另一条路是两国的口岸法院可以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据此,便有开篇时绥芬河安吉•阿吉进出口经济贸易公司具有样本意义的法律文书送达。

市中级人民法院还与俄滨海边疆区海参崴仲裁法院共同约定:继续开展司法交流与协助,相互熟悉仲裁法院的诉讼程序,确保我国企业、公民在俄经贸往来中得到俄方法院保护;进一步提高两个区域法院的司法协助效率,缩短国际诉讼的时间与审限,简化在俄诉讼时间,在方便中国边贸企业及个人诉讼上提供直接便利的法律服务;尽快落实成立互市贸易区综合体法庭机构,积极主动开展审理涉外贸易纠纷案件,与俄形成解决贸易纠纷的绿色通道,促进中俄边境经济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与俄滨海边疆区仲裁法院,建立与俄商联络体系,宣传中方法律法规,让俄方了解中方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俄方有实力的企业到绥市投资兴业;邀请俄联邦最高仲裁法院院长伊万诺夫到牡丹江市来会谈,尽快开通绥波贸易综合体,促进经贸往来……

“这一天所做的一切会在今后的中俄司法合作中,更加凸显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市司法界一位资深人士颇有见地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