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俄罗斯使馆青年读书会会刊《白桦林》文章选登(一) |
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是世界级的艺术宝库,收藏了众多俄罗斯殿堂级画家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手法,在社会、政治、历史、自然、人文、宗教、民族等多个领域尽情挥洒着自己的天才和勤奋,创作出一幅幅流传至今的美丽画卷。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则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俄罗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漫漫长路。
接下来的文字,涉及到的是特列恰科夫画廊中的四幅名画。这几幅画描写的都是彼得大帝当政前后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场面,我们可以从中略微窥见一点点彼得时代的波澜。
一、《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
生性爱看闲书的我对
是的,画面上这个横眉怒目的肥硕女子就是《鹿鼎记》中曾经提到的韦小宝的俄国情人、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娅公主。
彼得一世出生于
1682年4月,多病的沙皇费多尔病世,因为他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彼得和伊万。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纳雷什金家族再次全力投入皇位之争。在斗争中,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公主成为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核心人物。经过两大家族一系列的讨价还价,最后伊万和彼得同时成为沙皇,一起即位,皇太后纳雷什金娜成为摄政王。三天后,索菲娅公主造谣称皇太后的哥哥纳雷什金阴谋杀害伊万皇子,唆使射击军团以未发军饷为由冲进宫廷请愿,顺势展开宫廷屠杀。暴乱士兵揪着纳雷什金的头发,把他拖到广场上,先施以酷刑,又用长矛乱戳,最后将还有一口气的纳雷什金大卸八块,他的头、手臂、腿分别被钉在木桩上。由此,两位沙皇成为两块门面,而索菲娅公主则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女摄政王,大权独揽。
1689年7月,远征克里米亚的戈利岑率射击军回到了莫斯科。此次远征并未取得任何功绩,但索菲娅为了拉拢军队,对虚报战功的射击军团大肆嘉奖。对此,彼得非常看不惯,拒绝参加这种庆祝活动,于是,索菲娅以此为理由挑唆射击军发动宫廷政变——唆使射击军发动宫廷政变,真可谓是这位公主的拿手好戏了。如果政变成功,索菲娅将由摄政王更进一步成为沙皇。可惜彼得在深夜接到拥护者的密报,连夜逃到了谢尔基圣三一修道院。
彼得的出逃引发连锁反应。发动政变的射击军并不排斥谋杀权臣,但并不愿意明火执仗对抗沙皇。而支持彼得的军队,还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游戏兵团”则在索菲娅努力想控制部队直接攻打彼得的时候赶到了修道院。手中紧握枪杆子的彼得信心大增,七年前宫廷政变的血腥屠杀带来的阴影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军队之后烟消云散。彼得发布命令要求所有士兵向他效忠,同时带兵重返莫斯科。一路上不断有士兵加入沙皇的队伍,当彼得率军抵达莫斯科的时候,索菲娅众叛亲离,大势已去,被监禁于新圣女修道院。
二、《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画由列宾创作,墙上隐隐浮现的圣像画、桌上打开的《圣经》、点燃的烛台、墙角身着教士服的小修士,都说明画中的索菲娅公主已经被监禁在了修道院中。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彼得一世可谓是恨之入骨。虽然没有直接处死她,但彼得的报复比杀戮更残忍:他下令把受索菲娅唆使而发动政变的火枪手统统绞死,然后把尸体悬挂在索菲娅卧室的每一扇窗户外面——画面右方窗口外那个人头就是其中一具尸体。这种恐怖的环境足以让正常人疯狂,所以墙角的小修士眼光中满是恐惧和闪躲。而索菲娅公主呢?虽然史书记载说她在这种环境中很快精神崩溃,但画面上的索菲娅双手抱胸,横眉怒目,两眼尽赤,面部表情充满愤怒的力量而不是崩溃的疯狂。很显然,至少在画面上这一瞬间,她还没有向自己的弟弟屈服。或许,枭雄们的神经真的比普通人坚韧太多了,血腥与死亡只不过是他们争夺权力的必然装饰,却不能让他们有所畏惧。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罗斯历史画巨匠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反映的是1698年发生在俄罗斯的重大历史事件:近卫军叛变。
粉碎了1689年宫廷政变之后,尤其是1696年沙皇伊万病逝后,彼得独掌政权。从1697年开始,彼得使用假名随同俄国考察团多次出国访问。这些访问让他看到了西欧国家的种种先进之处,从而决心在俄罗斯进行改革。然而,彼得激进的社会改革与很多俄罗斯传统习俗背道而驰,破坏了旧有体制和传统,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地伤害了民族自尊心,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很多不安与反对。加上在改革中既得利益收到严重损害的旧贵族和大地主们趁彼得出访在外不断挑拨离间,鼓动风潮,企图以近卫军为主体再次发动兵变。他们选择的政治领袖正是那位被囚禁在新圣女修道院的索菲娅公主——打不死的小强,吓不死的枭雄啊!
彼得得知有人企图兵变的消息后立刻回国,果断镇压了兵变,将上百名叛变的近卫军在红场上绞死。这幅画反映的正是临刑时的场景,近卫军的家属们呼天抢地哀嚎不止,反倒是即将赴死者更显从容。有人彬彬有礼向家人和同僚们鞠躬,致以生命的最后告别,有人平静的低头沉思,有人安慰着痛苦的家人,有人在刽子手的搀扶下步向绞架,还有人正对画面另一侧的沙皇怒目而视。这些即将失去生命的人们没有恐惧和后悔,因为他们坚信(或者说,真正阴谋发动政变的旧贵族和大地主们让他们坚信),彼得的改革是倒行逆施,是在破坏所有人的利益,是在毁灭这个国家。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这个国家而勇敢站出来的正义斗士。而彼得呢?他高坐马上,怒视着这些即将死亡的谋反者。彼得坚信他的政策才是俄罗斯国家强盛的唯一正途,所有企图阻挠他实行改革的人和势力都是错误的。在彼得眼中,他是正确的君主,而这些近卫军是不可原谅的反贼。另外,童年时的经历也给彼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悲惨记忆。“宫廷政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血腥如同跗骨之蛆一样伴随着他的成长,成为彼得最害怕的事情。他忘不了童年时舅舅惨遭分尸带给他的恐怖和惊慌,也忘不了1689年那个深夜仓皇逃出莫斯科时的恐惧。近卫军的谋反无疑触动了彼得内心最深处的梦魇,更别提这次又有索菲娅公主在里面掺和!因此他强硬下令将谋反者全部绞死,并要求外国使节和大臣们到红场上观刑,要用鲜血和死亡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反对者。
大时代的变动,总是伴随着尸山血海。冲突双方都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为此不惜以最激烈的方式来对抗对方。生死成败的双方,并不能单纯以“正邪”或者“善恶”来界定。大历史和小人物背道而驰,行道者以殉道者的尸骨铺陈帝国之路。
三、彼得一世审问阿列克谢王子
![]() 父子相残,皇家屡见不鲜的悲剧,再一次发生在彼得身上。
因为致力于改革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彼得早早与反对改革的发妻离婚,并将她送进了苏兹达尼的修道院。而他与前妻的儿子阿列克谢则在母系亲属家长大。阿列克谢一天天长大时,彼得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多加关心,他的注意力放在了改革、建设和战争中。由于其成长环境中周围的人都是激烈反对彼得改革的旧贵族和大地主,阿列克谢对父亲的政策持强烈反对态度,多次扬言自己即位后将立刻全盘否定彼得的改革政策,让俄罗斯回复传统状态。
彼得认为,阿列克谢的政治主张和自己全然相反,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都是落后的、保守的俄罗斯传统教育,因此,1709年,彼得将阿列克谢送往德累斯顿学习,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开眼看世界”,改变政治观点,成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同时,彼得让阿列克谢和汉诺威公主沙尔洛蒂订婚,希望以此拉拢俄国同奥地利的关系。然而,事与愿违。阿列克谢并没有像彼得希望的那样“开眼看世界”,也没有积极促进俄奥两国关系,反而大力发展国内反改革派与奥地利的关系,让奥地利成为反对彼得改革的外援。结束留学回国后,阿列克谢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敌视和反对改革的人,父子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彻底破裂。1716年9月,阿列克谢秘密潜逃奥地利,希望借助外力谋取皇位。
阿列克谢的潜逃引发彼得的怒火。在俄罗斯的强大威胁和不断施压下,
俄罗斯画家盖伊创作的《彼得一世审问阿列克谢王子》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画面上的彼得坐在椅上,左手紧紧握着椅子扶手,微微仰着头,斜眼看着自己的儿子,眼光中有君王面对谋逆者的雷霆之怒,有父亲面对不肖子的痛心疾首,似乎还有点对于自己没能教导好儿子的追悔莫及。地毯上还有飘落的审讯文件,昭示着不久之前皇者的大发雷霆。而阿列克谢则站在桌旁,面色惨白,漠然偏过头去不看自己的父亲,神情中没有一丝悔意,反而看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倔强和坚持。所谓的父子亲情在这两个人之见荡然无存,只剩下彼此的无可调和的敌视与对立。
“孤家寡人”,彼得对这个词恐怕深有体会。为了推行他的政策,彼得把姐姐、前妻送进修道院幽禁至死,把儿子从国外抓回来判处死刑。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后,阿列克谢之子彼得二世即位,但仅仅三年后,1730年,14岁的沙皇彼得二世病逝。由于彼得二世身后无子,罗曼诺夫王朝男性谱系绝嗣。
四、缅希科夫在别留佐夫镇
![]() 这一幅画,已经是彼得死后的场景。
1725年彼得一世去世,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即位的是前皇太子阿列克谢的儿子,年仅12岁的彼得,史称彼得二世。这两次皇位变更的背后,活跃着一个显赫的名字:特级公爵、大元帅、最高枢密院长官、陆军院院长,海军上将、圣彼得堡省省长、法兰西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协会会员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希科夫——哦,对了,他还有一个名号:“俄罗斯头号小偷”。
缅希科夫比彼得小一岁。他认识彼得的时候,只是一个13岁的卖馅饼少年。这个彼得一世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是彼得的左右手,深得彼得的信任,彼得的所有事业中都有缅希科夫活跃的身影在发挥重大作用:圣彼得堡是缅希科夫领导建造的,波尔塔瓦战役中缅希科夫指挥的骑兵部队决定了战斗的胜负,甚至连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后来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也是缅希科夫介绍给彼得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曾是缅希科夫的情人)!
缅希科夫出身寒微,追随彼得成就了他的功业与荣华。他的管理才能、行政才能、军事才能在那个时代都可以被评为最高等级,当然,他的贪污才能同样当仁不让少有人及。彼得去世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实际掌控大权的就是缅希科夫。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缅希科夫让自己的大女儿玛利亚和后来的沙皇彼得二世订婚,企图通过与皇室的联姻掌握最高权力。
遗憾的是,缅希科夫没有能掌控住军队,更没有能掌控住年幼的沙皇。彼得二世对缅希科夫极为不满,在其政敌的建言下,以贪污和叛国罪逮捕缅希科夫,并将他全家流放到西伯利亚。
《缅希科夫在别留佐夫镇》同样是苏里柯夫的代表作,画上的场景就是缅希科夫被流放后的生活。曾经富可敌国的“俄罗斯头号小偷”,如今沦落到一所低矮的木头房子中。他的万贯家产被彼得二世没收,他的妻子在流放途中病死,他的大女儿玛利亚——画面前方身裹黑色长袍的少女,曾经的沙皇未婚妻,如今被剥夺了订婚戒指,身染重病,命不久矣。他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全家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真正懂得生活残酷意义的小姑娘,仍然单纯地在《圣经》中寻找安慰。他的儿子,那个以手支额的少年,苍白的脸上只有看不到前途的迷茫。
而缅希科夫呢?他曾起高楼,他曾宴宾客,现在,他的楼塌了。如今的他只是一个穷途潦倒的老人。他的身躯依然高大,他神情严峻,眉头紧锁,紧握拳头,似乎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回忆当年与大帝并肩战斗共同开拓的壮志豪情?回忆曾经“斗酒十千恣欢谑”、“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奢华生活?还是在思索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
缅希科夫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人,在画家笔下,治国能臣、常胜将军、特大贪污犯等等角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落魄的老人,是彼得大帝最信任的助手,最得力的臂膀。无论彼得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彼得改革路线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人。在这里,缅希科夫象征着彼得,象征着彼得的政策和事业。现在,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已经死了,他最忠实的助手被流放了,他们曾经坚持的政策、他们给这个国家带来的改革被现在庙堂上的衮衮诸公束之高阁。保守派卷土重来,彼得二世下诏把皇宫搬回了莫斯科。前人呕心沥血的事业,在别留佐夫镇的风雪中慢慢消散了。与之相比,一代权臣的垮台,一个家族的衰亡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才是这幅画中那挥之不去的真正悲哀。
(作者:蒋鹏 文化处)
|